您当前的位置:聚焦 >  >> 正文
速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当代利用

时间:2023-06-20 02:52: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王广禄)6月10日至11日,“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当代利用”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民俗学会2023年年会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来自江苏民俗学界及省内外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与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6月10日至11日,“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当代利用”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民俗学会2023年年会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

非遗保护与民俗学研究相辅相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是文化的根基和灵魂。江苏历史悠久,民俗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独特多样。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张金萍在致辞中提出,南京博物院自1933年建院以来在民族民俗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将工作重点放在对民族民俗文物有目的的抢救性征集、系统性征集以及院藏民俗文物清理和研究等方面,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成立于1980年的江苏省民俗学会以南京博物院为载体,致力于开展民俗调查研究和资料征集,举办民俗学普及宣传和咨询服务,近年来在民俗学学术研究与非遗保护传承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前,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研究在深耕民俗文物理论的基础上,持续夯实民俗学相关科研工作,同时将视野转向扩大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已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次学术研讨会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学会成员对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问题的学理性探讨,促进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体现。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荣顺表示,要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全面提升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能力和水平。江苏作为具有种类繁多且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的大省,拥有着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资源,江苏也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赓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在新时期传承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提升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水平,有待于专家学者通过深入研讨交流贡献宝贵智慧,发表真知灼见,形成丰富成果。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基本框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确定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过程,民俗学学科发展与非遗保护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认为,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性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对于我们民俗文化的弘扬、发展和传承。他认为,从学科特点来讲,民族学研究是具有传承性的现代文化、当代文化,是活态传承着的当代民众的生活文化,正因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也是民俗学的基础。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民俗学调查研究,是民俗学者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要发挥学科优势,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人民大众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为目标,动员学会成员广泛参与,争取多学科理论知识的支持,以跨学科学者的共同努力推动民族学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近百位专家学者与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探寻非遗保护新路

在主旨报告阶段,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田兆元,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周凯,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戴珩,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部主任、江苏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美诗分别就神话叙事与文明探源、非遗保护传承难点与发展路径、非遗资源发掘利用、非遗产参与城市美学构建等内容作主旨报告。

田兆元以《中国神话叙事与中华文明探源》为题分析提出,在非遗保护的具体工作中,应当注重彰显神话学的学理和应用价值,基于相应的非遗叙事和非遗谱系,探寻其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周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痛点与瓶颈思考》为题,梳理了当前非遗保护传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认为应当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单一与多元、生活融入方式、行政化保护策略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和现实问题。在题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掘与当代利用》的报告中,戴珩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契合当代人对美好文化空间的需求,利用非遗资源、非遗项目、非遗元素等,建设更多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适合当代人观赏、学习、体验、休闲需要的非遗空间。王美诗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城市美学构建的路径,认为应当以城市美学的眼光来看待非遗在当代城市中的审美作用,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空间,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中的发展方向,形成有特色的城市非遗审美体系。

在分论坛研讨中,与会学者分为“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江苏民俗资源的历史内涵与价值转化”三个平行分论坛,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城市发展、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非遗资源发掘与利用等话题进行了广泛交流。

此次会议由南京博物院、江苏省民俗学会、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共同主办,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承办,南京农业大学长江流域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江苏民间文艺研究中心协办。会议期间,江苏省民俗学会召开了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民俗学会2022年工作报告》《江苏省民俗学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江苏省民俗学会管理制度》。

关键词: